close
出遊前,請先認識小黑蚊【文章出處】DrSkin 每年6-7月正是暑假旅遊旺季,但往往每次放假後皮膚科門診就增加了不少「紅豆兵」患者,在身上外露部份密密麻麻都是蚊蟲叮咬痕跡,患者仔細回想就會在野外,甚至是在中南部、花蓮市區曾經遭遇到密密麻麻小黑蟲近身接觸的經驗,小黑蚊甚至已成為中南部觀光業的致命殺手。花蓮地區連日來天氣放晴,小黑蚊(台灣鋏蠓)開始現蹤,牠的個頭雖比一般蚊子小很多,但叮咬人時的狠勁,加上一來就是一大群,叮咬後的痕跡常多到令人傻眼,只要是裸露在外的手腳,紅腫痕跡密密麻麻,癢的程度較家蚊更甚數倍。這些小黑蟲並不是真正的蚊子,而是俗稱小黑蚊的臺灣鋏蠓,坊間又稱為小金剛,閩南話又叫「烏微仔」。臺灣鋏蠓最早是由日本學者在1913年在臺中山區首次發現,在1967年首次成災,目前不只在中南部、花東盛行,連北部山區也都常見其蹤影。據調查臺灣鋏蠓分布於本省雲林、彰化、臺南、花蓮、南投、新竹、臺中縣鄉村山腳帶,甚至臺中市、嘉義市、臺北縣﹝茶園、檳榔園﹞。據中興大學昆蟲系李學進研究指出,尤其是花蓮縣秀林、鳳林、瑞穗,南投縣的竹山、鹿谷,臺中市的大坑及臺南縣歸仁、關廟尤其嚴重。因此在戶外踏青,甚至是公園綠地、學校校園都很容易接觸。花蓮縣環保局副局長黃瑞生說,小黑蚊在花蓮相當普遍,只要一不注意,往往一隻手臂即出現一百多個以上紅腫小紅點,不少原住民部落孩童忍不住抓癢,常造成感染,手、腳常出現「紅豆冰」,連許多成年女性,有時候也無法避免。小黑蚊不會傳播疾病,但相當擾人,被咬後奇癢無比,每年五至十月為活動期,雌蟲吸血後產卵於土表,平均每隻產六十五個卵,主要孳生地為屋簷下、瓜棚下及靠牆部份等處,有相當濕度的青苔土面,其次為花生田、甘藷田、甘蔗田及菜園等,花蓮縣環境多山,愈靠山邊及溪河邊,小黑蚊出沒的狀況愈明顯。上午十時至下午三時最多小黑蚊出沒吸血時間為每日上午八時起至日落前一小時,以上午十時至下午三時為吸血高峰,主要於室外叮吸人血,花蓮地區不少著名景點多在山腳下或水邊,遊客遊玩時應特別注意。臺灣鋏蠓叮咬的治療與蚊虫相同,也是以清良的止癢藥膏或藥水為主,嚴重時也可併用類固醇消除紅腫。雖然臺灣鋏蠓不像紋子會傳染重要疾病,且單一病灶比蚊子叮咬為小,目前也未發現有如蚊子唾液過敏的現象,但因每次叮咬數量可能驚人,造成的困擾不下蚊子。要防治叮咬,除了在盛行季節避免到上述地區外,使用含DEET的有效防蚊液也有幫助。由於臺灣鋏蠓的口器僅有1.5mm,因此穿著長袖長褲成效最好。●個人防護方面,住宅、學校等處所,應裝置特別細孔的紗門、紗窗;白天在庭院中飲茶、談天、下棋或工作時,應著長衣褲,塗抹驅蚊劑,避免小黑蚊叮咬;遊客下車時,可適度在裸露手腳噴上防蚊液,達到防叮效果。希望在版主的說明下,大家對於小黑蚊能有更近一步的認識,再出遊前,只要做好預防的措施 就可避免小黑蚊的侵擾囉! .msgcontent .wsharing ul li { text-indent: 0; } 分享 Facebook Plurk YAHOO!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rr3337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